发布时间:2022-06-04 浏览次数:106
菖蒲,葛洪在《仙经》中称它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每到端午之际,江南人家,家家户户都有在家门口悬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祛邪避瘟,免遭祸害”的习俗。
菖蒲(天南星科),喜水湿,常生于池塘、河流、湖泊岸边的浅水处。菖蒲叶形如剑,故称“蒲剑”,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剑”。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菖蒲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古代称之为“恶月”“百毒月”,从气候上来看,渐入热夏,湿热弥漫,人易染病,是灾疫流行之时。所谓“五毒”,就是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或者、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称为五毒。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所以,在端午节前后,时兴在门上悬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邪避害。后来,又添加上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为“天中五瑞”,可与五毒相克。在端午节这天,必赐扇,喝雄黄酒,小孩穿五毒裹肚、佩戴香囊,捕捉蛤蟆,贴端午符,沐浴兰汤,等等。
水菖蒲全株有香气,化痰,开窍,健脾,利湿。用于癫痫,惊悸健忘,神志不清,湿滞痞胀,泄泻痢疾,风湿疼痛,痈肿疥疮。古人认为菖蒲有益智宽胸、耳聪目明、去湿解毒之效,因而将其看作是治邪之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菖蒲的其他好处
菖蒲在民间素有“驱蚊小能手”的称号。它是一种天然的驱虫植物,可以让那些出没的蛇虫鼠蚁绕行。这也是端午节人们会挂菖蒲的这个主要原因。现在也有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惯。
菖蒲剑叶盈绿,端庄秀丽,是室内盆栽观赏的佳品,人们也会种植菖蒲盆栽放在家中,既能观赏又能起到驱虫、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之苦。
同时菖蒲也是农民伯伯们喜爱的一种植物,菖蒲在乡下有“绿色农药”的说法。把菖蒲的根茎捣烂之后加水熬煮一个小时,过滤掉残渣后再加水稀释一下,能起到防虫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