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7 浏览次数:9
【夏季的特点】

烈日炎炎--汗出过多,喜凉爱冰
疫疠猖獗--脏腑虚弱,邪气入侵
湿热蒸腾--湿热蕴脾,水湿不化

【夏·养长】

《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伏祛邪】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因此,三伏天养生,最重要的就是“祛邪”了。

【夏季养生--首选艾灸】

夏季“三伏灸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表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进行灸疗,以起到温养经络、祛湿散寒、补虚助阳的作用,治愈各种陈年老疾。可谓借天时来治病。
此时,人体阳气输布于体表,人体的皮肤腠理开泄;自然阳气最旺盛,再加上艾灸补元阳,故而三阳相加,直达病灶部位,寒湿难挡!
三伏灸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各地经验认为三伏灸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灸”。

由于2018年三伏天的时间是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为初伏,10天;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为中伏,20天;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为后伏,10天。所以,三伏灸时间可以安排如下(仅供参考):
伏前灸:2018年7月07日 初伏灸:2018年7月17日 中伏灸:2018年7月27日 末伏灸:2018年8月16日 伏后灸:2018年8月26日
三伏时期已经来临,很多人都在三伏时期做艾灸,那么在三伏时期做艾灸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灸前】
1、艾灸时不能吹风
2、艾灸前请关好门窗
3、房间内不可以通风
4、不可开空调
5、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
6、过饱不可以艾灸
7、饭后1小时后才可以灸
8、搭配食疗补充元气
9、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灸中】
1、必须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
2、不可以喝冷开水。

【灸后】
1、艾灸完半小时内,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脸。
2、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
3、艾灸后不可马上洗澡
4、艾灸完,建议隔开3、4小时后再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