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大门派

发布时间:2018-04-12    浏览次数:188


      古往今来,中医一共分为以下七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

 

 

 

一、伤寒派

         创派祖师: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名方: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小青龙汤等

      特点:二千年前,地球上的环境远远要比现在冷得多,而且人的保暖措施以及衣着的保暖程度都远不及今天,所以那个年代,在河南及湖南地区以寒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占据了所有疾病的大多数,而张仲景则是活跃在河南及湖南的医生,他根据当时的气候及地域特点,认为应当以温热药来治疗当时多见的寒性疾病,所以提出很多重要理论,用药讲究“当以温药和之”。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抵相当于《射雕英雄传》里的王重阳的位置,中国和日本都把他称为“医圣”,他的著作被称为“方书之祖”,他的镇派之宝桂枝汤被称为“祖方”。

 

 

 

二、千金派

        创派祖师:孙思邈

        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名方:苇茎汤(时至今日,仍是中医非手术治疗危重肺病的重要方剂)等。

      特点:孙思邈医德极其高尚,提出“大医精诚”篇来警示业医的后人,让医德如此差的今天的医生们惭愧不已。他的两本著作集唐代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了不杀生灵,而从不使用动物类药(诸如蛇类、蜈蚣、蝎子、羊肉、鸡内金等),而一概使用毒副作用较低的植物类药品。被后世尊为“药王”,不耻下问,书中记录了很多外国的方药和少数民族的方药,并且精于养生术,卒年百余岁。派中高手虽然众多,当逐渐趋于养生一派,其实如果能够通过养生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倒也达到了中医“治未病”的最高目的了。

 

 

 

三、局方派

    创派祖师:众人,但是执笔为裴宗元、陈师文

    著作:《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特点:宋朝的合剂局(前身是惠民局),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中成药总公司一样的企业,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类似同仁堂规模的中成药制造企业,是属于国家创办的中成药制作的企业,国家为了统一制作规范及流程、配料等,特地编制了《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一书,该书在全国范围内征收各地名医的经验名方,然后去粗存精,经过试验,最终在数万张处方中保留了不到800首名家的名方。而该书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成药典。

      名方:藿香正气散(现代改为胶囊或液)、逍遥散、至宝丹、紫雪丹(后二者为救命的凉开三宝中的两种,效果远远好于安宫牛黄丸)、四君子汤等等。

 

 

 

四、温补派

        创派祖师:李东垣(李  杲)——温补脾胃  张介宾 ——温补命门

        著作:李东垣《脾胃论》  张景岳《景岳全书》

      特点:二人虽同是温补派开派祖师,但二人根据自己对于《黄帝内经》等知识的把握和临床经验的侧重,而一个专攻于脾胃的阳气的温煦,一个专门在意命门之火旺盛。派中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全是阳气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体温相差个十几度,就是这么点儿的温度差,一个生命就此结束,可见阳气温煦我们身体的重要作用。小孩子阳气旺盛,所以总是上窜下跳的不老实,所以会长个子,长到一定时期,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而逐渐的阳气衰退后,人也就变的老了,所以阳气少的老年人是不爱动的,同时也因为阳气的减少而怕冷起来。而温补派就是始终强调着阳气的极端重要性,不管从诊断疾病还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药材,都一般偏向于使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来补益人体,临床效果较好。尤其是张景岳,把兵法和阵法融入到中医对付疾病的方法内,颇具深意 。

        名方: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张景岳——左归丸、右归丸

 

 

 

五、攻邪派

        创派祖师:张子和(张从正)

        著作:《儒门事亲》,该书并非张从正本人所写,而是其私淑弟子等人编写。

      特点:攻邪派的张子和无论是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熟知中医的人都知道张子和的诊断和各种治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很中规中矩的黄帝法,但是作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医们,往往就不能理解张子和的相对高深的功夫了。所以感觉起来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估计张老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从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从正”的意味吧。张氏强调凡病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身体所导致的,所以强调治病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邪去则正安),即“攘外必先安内”,外不攘,内必不安。也和中国拳术名言“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的道理暗合。擅长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疗病人,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由于这三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或多或少的让病人不愿接受,所以相对来讲,如果大病、重病、怪病、疾病、难病,患者相对不愿接受。

 

 

 

六、温病派(寒凉派)

        创派祖师:刘完素,后世派中高手颇多诸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一瓢、王孟英等。

        著作:《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瘟疫论》等

        特点:自打祖师开派以来,强调人的各种疾病,和“火”沾边的占多数,比如情绪会转变为火,季节的气候不合时宜会转变为火,饮食辛辣肥腻甜食过多都会转变为火,而且认为一般的病的转归转为火的居多,且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人体就像干柴,容易收到火热的侵害,所以用药讲究以寒凉药物为主,并且注意维护人体的阴气和阴血,从而起到防止火热性疾病发生的目的。

      名方:银翘散、桑菊饮等

 

 

 

七、汇通派

        创派祖师: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恽铁樵四人,几乎是同一时代,年纪以唐氏较长。

        著作:《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特点:祖先们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中西医结合,而是“洋为中用”、“夷为华用”,不是硬生生的要把西医和中医结合到一起,而是在那个洋人凌辱中国文化的年代,如何利用西医来武装中医,而能够使中医可以更好的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那个年代的中西汇通很不同于今天的中西医结合。

       名方:方剂较多,知名的较少

     其实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汉医也好还是中医也好,门派远远不止这七个,一些小门派里,诸如眼科傅仁宇、伤科蔺道人刘涓子、针灸科的王惟一、杨继洲,儿科的钱乙,妇科的傅青主,内科的华佗,李时珍,外科的吴师机,等等以及解放后的中国四大名医:蒲辅周、岳美中、赵锡武、冉雪峰,老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施今墨、肖龙友、汪逢春等都是各有千秋。